17328769368

日本亚马逊食品、药品、化妆品应该怎么出口销售

2025-04-03

日本亚马逊食品、药品、化妆品销售全解析:定义、认证与合规实操指南

在日本亚马逊销售食品、药品和化妆品,既是进入庞大消费市场的机会,也面临严格的合规挑战。本文将从商品定义、认证要求、物流选择及清关主体四大维度,系统梳理这三类商品的运营要点,助力跨境卖家规避风险、高效布局。

一、货物定义与核心区别

1. 食品

依据日本《食品卫生法》,食品定义为“所有供人饮用的物品(除药品)”,涵盖加工食品(如零食、罐头)、生鲜农产品(需符合植物检疫要求)、保健食品(如维生素片,但不得宣称疗效)。其核心属性是提供营养或满足味觉需求。

2. 药品

日本《药事法》将药品分为三类:

处方药:需医生开具处方,禁止在电商平台销售;

一般用医药品(OTC):如感冒药、肠胃药,可线上销售但需标注副作用及用量;

医疗器材:如体温计、血压仪,需根据风险等级(Ⅰ~Ⅳ类)匹配审批流程。

药品的核心功能是疾病治疗或预防,监管强度最高。

3. 化妆品

根据《药事法》,化妆品指“用于清洁、美化人体,且对人体作用温和的物品”,如护肤品、彩妆。需特别注意“医药部外品”(如防晒霜、防脱洗发水)的特殊性:它们虽属化妆品范畴,但因含特定功效成分(如美白剂),需提交临床试验数据并通过审批,包装需标注“医薬部外品”字样。

二、认证与法规要求

1. 食品

基础认证:进口商需向日本食品卫生协会(JFSA)提交《食品等进口申报书》,附原产地卫生证书、成分表(需标注过敏原)、生产流程说明。

特殊要求:

含动物成分(如胶原蛋白)需提供《动物检疫证明》;

保健食品禁止使用“治疗”“治愈”等医疗术语;

转基因食品需标注“遺伝子組換え”(转基因)字样。

2. 药品

PMDA审批:所有药品必须通过独立行政法人“医药品医疗器械综合机构(PMDA)”审查,取得“製造販売承認証”。

标签规范:需注明批准文号、成分含量、用法用量、副作用警告(日文),外包装不得出现误导性图示。

仓储资质:存储仓库需通过GSP(优良流通规范)认证,确保温湿度可控。

3. 化妆品

成分合规:需符合日本化妆品成分标准(如禁用氢醌、汞化合物),并通过“化妆品成分安全性评估(CPSR)”。

医药部外品:需额外提交功效证明(如美白实验数据),审批周期约6~12个月。

标签要求:全成分标注(按含量降序排列)、原产国、保质期、生产批号。

三、物流模式选择与限制

1. 食品

常规食品:海运为主,需使用防潮包装,集装箱温度控制在25℃以下;

生鲜/冷藏食品:必须选择空运+全程冷链(2~8℃),且需提前向日本动植物检疫所申报;

限制类目:含肉制品(如牛肉干)需出口国无疫病证明,大米、小麦等农产品受配额限制。

2. 药品

运输资质:仅限持有“医药品流通业许可”的物流商承运,运输途中需实时监控温湿度(如生物制剂需-20℃);

包装规范:避光防震,独立分装避免交叉污染;

禁运范围:麻醉类、精神类药物禁止跨境运输。

3. 化妆品

液体/膏体:单件容量≤100ml,总重量≤2kg,需UN3481认证防漏包装;

含酒精产品:浓度≥60%须按危险品申报,空运需IATA认证;

敏感成分:含维生素A酸、曲酸等需提前向海关提交成分安全证明。

四、清关主体与资质要求

日本海关规定,清关必须由在日注册的实体或指定代理人完成:

食品:进口商需持有《食品营业许可证》,若涉及有机食品还需JAS(日本有机农业标准)认证;

药品:必须由具备“薬品製造販売業許可”的企业申报,且配备专职“薬事責任者”(需药剂师资格);

化妆品:普通类可由贸易公司代理,但“医药部外品”需委托持有“化粧品製造販売業許可”的代理商。

五、风险预警与合规建议

认证时效:药品PMDA审批需8~24个月,建议提前规划;化妆品CPSR评估需3~6个月。

处罚案例:未申报过敏原(如花生)最高可罚300万日元;药品夸大宣传可面临2亿日元罚款及刑事指控。

本地化合作:建议与日本第三方检测机构(如JETRO指定实验室)合作,确保标签、成分符合最新法规(如2024年修订的《化妆品基准》)。

进军日本亚马逊需“合规先行”:从商品定义厘清属性,到匹配认证与物流方案,每个环节都需精准把控。建议卖家优先选择拥有日本本地仓储及清关资源的物流服务商(如佐川急便、雅玛多),并建立长效法规监测机制,以应对频繁更新的监管要求。

交流加群
17328769368
QQ
扫一扫,关注我们